“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?”
是背不完的年号人名,还是考完试就忘的无用知识点?
我们总以为历史是尘封的旧纸堆,
直到一位台湾大学教授的课刷屏全网——学生挤爆教室走廊,万人追更他的MOOC课程,
留言区满屏‘听完颠覆认知’‘后悔没早点遇到’。
吕世浩,这位北大考古学博士、末代皇族私塾传人,
用一句话点破历史教育的困局:
展开剩余90%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?
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“有用”的方法来读历史。
书有古今,智慧没有古今。
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,
那么学习历史是最快最简单的捷径。
翻开他的新书《〈史记〉可以这样读》,你会看到:
- 李斯从‘职场卷王’到满门抄斩,是站错队的血泪教训;
- 张良给老人捡鞋的‘屈辱’,藏着以退为进的博弈智慧;
- 秦始皇的孤独暴戾,竟源自‘从未被真心爱过’的人性黑洞……
历史就是磨刀石,
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用来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。
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,只有刀才可以。
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,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。
《〈史记〉可以这样读》
全球中文MOOC排名第一的文史课程
一读就放不下的《史记》解读
逐字逐句文本分析
重回历史现场,抵达人性幽微
,即可购买
↓↓↓
《史记可以这样读》,特惠仅需158元!下单即送价值320元的《中华短史记》全10册一套,赠品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!
不是历史没有用,
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
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?
读史现在还有用吗?
如果你也曾为此困惑过,那么不妨听听吕世浩的回答:
二十多年前,当大学联考放榜之后,许多长辈朋友都会问我:“你考上哪里?”
当我回答“台大”后,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如出一辙的惊喜:“哇!”
接着回答“历史”后牛配资,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失望:“喔。”
从他们的反应,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。
从那一天起,也常听到许多朋友终于忍不住问我:
“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?”
是啊,在这个时代,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?
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,能够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,不要犹疑也不要回避:
学历史对你而言,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?
如果无用,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?
如果有用,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。
这个问题,让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。
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,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。
不是历史没有用,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。
现代的学校教育,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,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,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。
换句话说,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,
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—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,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。
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,历史教育也被极大地改变了。
短期、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,
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,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,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、人名、地名、事件,
但却往往不明白,除了应付考试外,这到底是为了什么。
长此以往,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,更不知学习历史的作用何在。
最糟糕的是,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,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。
其弊害之深,远超想象。
那么,怎样读历史才能有用呢?
当你读一本历史书,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,请你这时立刻把书盖上。
好好想一想,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,你会如何决定?
做什么样的决定?
把一切都想清楚后,再把书打开,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,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?
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或是失败,原因何在。
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,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。
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,重视的不是“记忆”,而是“思辨”。
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,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,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,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。
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,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。
历史学所以如此被重视,绝对不仅仅是为了“陶冶人文情怀”“丰富人文素养”而已。
古人重视历史,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——
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,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。
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,读史是为了“原始察终,见盛观衰”(《太史公自序》)、“考之行事,稽其成败兴坏之理”(《报任少卿书》)。
如果你读完一本书后,书还是书,你还是你,没有任何改变,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。
读书最重要的,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,
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,
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,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。
这样读书、学历史的方法,才是真正有用的,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。
点击下图即刻下单
▼
《史记可以这样读》,特惠仅需158元!下单即送价值320元的《中华短史记》全10册一套,赠品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!
吕世浩说,历史学有三大功用:
第一个功用是“启发智慧”。
把历史当成是磨刀石,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磨炼自己的智慧,
这才是学历史真正有用的方法。
也只有这样读书,中国古代的经典才能成为智慧的宝库。
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是“审时度势”,
前面以秦始皇的结局为例,已经和各位说明“审时度势”的重要性。
这个世界上,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。
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,
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,
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。
历史学的第三个功用,也是最后一个功用,就是“感动人心”。
荀子说:“百王之无变,足以为道贯。”
经过无数个时代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,才能作为纵贯古今的“道”而存在。
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呢?
那就是人性,就是良知。
要改变世界,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。
要成就大事业,也一定要了解人性、掌握人性。
只有人心变了,世界才能改变。
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,
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,也唯有“真”才能打动人心,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
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,第一次阅读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
读到最后的“后五年,天下定于汉”,不禁潸然泪下。
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,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。
在那一刻,《史记》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,
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。
如同前面所说,生在这样“格局未定”的巨变时代,
一切都未成定局,任何道路都有可能。
只要我们肯抱持这样的信念,相信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,
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。
与同生于第三次巨变时代的各位共勉之牛配资。
发布于:广东省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